7月15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与中央编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人物辞典》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魏海生,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档案学会理事长杨冬权,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原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湖北省社科联主席赵凌云等出席会议。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湖北大学、嘉兴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光明日报社、中央编译出版社等机构和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中央编译出版社副社长张远航主持新书发布会,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人物辞典》(简称《辞典》)出版情况。《辞典》主编、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曾银慧介绍了图书的编纂情况。魏海生、杨冬权、顾海良、杨金海、赵凌云等共同为《辞典》揭幕。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宏达在致辞中指出,《辞典》的出版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思想觉醒的关键历程。深化这一领域研究,对于以史为鉴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郗卫东在致辞中表示,出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人物辞典》是出版社服务党的理论建设、深耕马克思主义文献出版的重要职责体现。该书的出版,为新时代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和学术支撑。
在主旨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辞典》出版的重大意义、学术价值以及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等中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魏海生认为,《辞典》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图景和人物群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档案学会理事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杨冬权强调了档案史料在党史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对《辞典》严谨的史料运用表示赞赏。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辞典》的出版为深入研究这一历史进程提供了坚实的人物史料基础。原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认为,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的研究,对于今天我们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赖海榕认为,《辞典》开拓了学术前沿,彰显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地位。光明日报社教育部主任、高级编辑田延辉指出,《辞典》绝大部分人物词条均配有珍贵的历史照片,极大地增强了著作的直观性和可读性。湖北省社科联主席、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赵凌云教授阐述了《辞典》出版对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主任、《中共党史研究》主编沈传宝,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编辑一处处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执行主编彭萍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副主任王毅教授,《辞典》策划人、湖北大学田子渝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龙静云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春玺教授,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徐方平教授,嘉兴大学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康文龙教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智库工作办(马工程办)副主任路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路宽,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敬煊教授等先后发言,对《辞典》出版的积极意义予以充分肯定,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宏达、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永祥分别主持主旨发言和主题发言,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华兵作会议总结。会上,中央编译出版社与华中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党史文献出版领域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
据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人物辞典》收录了从1899年《大同学》出现马克思、恩格斯的中译名,到1927年7月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出版的250余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原始著述里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相关的人物1952位,是国内第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人物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