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中国刺绣专场在山东举行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3-07-04 10:43:46
央视网 | 2023-07-04 10:43:4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近日,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中国刺绣专场在山东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类学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宏复主持。共有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

       中国刺绣专场旨在探讨中国刺绣在新时代的定位,分析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推动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传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同时,探索刺绣艺术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新一代刺绣艺术家的培养路径。

       论坛主席、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指出,中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形式丰富,苏绣、湘绣、蜀绣、粤绣等地方绣种各有特色,都是国家级非遗传统美术项目。其创作内容、创作过程和传达的价值理念,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李宏复在发言中强调,刺绣在近年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地域概念,这与其历史发展密切相关。但随着历史演进,任何文化形态的主体都会发生变化。在各地,刺绣有各自名称,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目前,刺绣作品大致分为三类:传世的刺绣文物,刺绣艺术品,以及生活刺绣用品。无论采用何种技术形态,都离不开针、线和底料,也离不开中国设计。因此,探讨“中国刺绣”概念在当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这体现在教育、传承和设计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在服装服饰领域。为了提升刺绣的国际影响力,需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强化“中国刺绣”,要高站位,以中国品牌,将研究、技艺和设计等各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中国刺绣的发展。

       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周星认为,中国各地刺绣流派在针法和技法上各具风格,但也有许多共性。这些共性不仅体现在技术技巧上,更深入地,它们共享情感寓意、普遍审美,以及对生活和文化深层意义的探索,这些构成了“中国刺绣”的核心。应将“中国刺绣”的概念进行提炼和归纳,以便与其他国家文明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对话。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院长崔荣荣认为,中国辽阔的地域各具地域文化特色,孕育了刺绣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塑造了鲜明的地域符号标识。将各绣种统一为“中国刺绣”对外传播至关重要。在当前的时尚产业中,刺绣已经成为创新设计的重要手法。中国刺绣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工艺特色和文化符号形式,成为现代图案和纹样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段。中国时尚品牌带着刺绣的力量走向世界,引领全球时尚潮流的发展正在逐步成为可能。

       湖南师范大学湘绣研究所所长孙舜尧结合刺绣针法数字化的实践,从传承人技艺传承和学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两个维度,以及人工智能在刺绣领域的应用,谈道,人才和技术的进步,从过去图案纹样的数字化采集助力产品开发提升到了“一个绣种、一个绣娘、一个针法、一个作品、一个故事”的新产业理念,向工艺智能化和产品文化体验互动化的特色推进。中国刺绣统一标识,着眼未来、着眼世界,会让其传承发展得更强更好。

       武汉纺织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叶洪光以湖北省红安绣活、汉绣的产品开发和产业化运营的实践,以及鄂东地区传承人研培计划的实施为例,指出,刺绣文化传承和产业化发展需要集结众智,汇聚各方力量,包括技术专家、设计师、制造商、市场营销专家等,共同推动中国刺绣产业的发展。

       河北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李珍认为以服装服饰为载体、以刺绣为手段、以传统文化人物为内容的创作,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刺绣工艺互相促进,为当代服装设计传播传统文化的路径提供了借鉴。

       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姚惠芬分享了参加米兰和威尼斯等国际展览的经验,她认为各地方的刺绣正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以“中国刺绣”作为统一的传播概念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显得尤为重要,能让世界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省刺绣设计师樊志勇从刺绣产品开发国际市场的经验谈道,在国际客户看来,不管来自中国哪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都是中国刺绣、中国制造,最主要是以刺绣作品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

       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会长周锦以她策划的中国国际华服设计大赛走出国门三届以来的华服设计理念为例,强调了创新和传承的重要性。她将中国刺绣等原创元素与现代化设计手法相结合,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满足了现代人对时尚和个性的追求,为中国刺绣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赢得了新的机遇。

编辑:李倩然 责任编辑:白玉清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新闻栏目推荐
正在阅读: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中国刺绣专场在山东举行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